2025年2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份文件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以下是对该文件的详细解读:
一、文件背景与意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在此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定决心。文件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能,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二、文件主要内容
文件共分为六个章节,可总结为“两个确保”、“三项提升”和“一个推动”:
1、 两个确保: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文件要求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同时,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持续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文件强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2、 三项提升: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文件要求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文件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维护农村稳定安宁。
3、 一个推动:
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文件要求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对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农村资源资产利用、乡村投融资机制、乡村人才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同时,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三、文件亮点解读
1、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
文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重点布局生物育种、智慧农业、低空技术(如植保无人机)、农业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例如,支持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拓展AI技术应用场景,推动农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2、战略目标表述创新
取消具体粮食产量目标,转向"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体现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例如,除主粮外,将油料(油菜、花生)、木本油料(油茶)、森林食品等纳入保障体系,同步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新型食品资源开发。
3、县域经济新定位
明确"县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具体路径:支持发展绿色特色种养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县域产业链配套。例如,新疆红枣产业通过期货交割库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民"模式实现升级。
4、要素保障机制突破
单列"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章节,提出:金融创新:引导债券市场、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开展专项贷款贴息试点;人口流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土地改革: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标准,设置耕地"非粮化"整改过渡期。
5、特定群体精准施策
提出"加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针对农村老龄化劳动力制定专项政策。同时新增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机制,应对价格波动风险,例如建立粮食和大食物统计监测体系。
6、传统系统改革整合
统筹推进林业、农垦和供销社改革,重点包括:林业领域发展森林食品和生物农业;农垦系统强化粮食产能核心功能;供销社探索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
四、结语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的阶段。文件全面部署了未来一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乡村发展工作,涵盖了从产业发展到生态建设、从科技创新到治理体系等多个方面。这份文件不仅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中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随着文件的深入实施,中国的农村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