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 专题研究 > 农业园区 > 农业产业园

“十五五”江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思路研究

作者:lb时间:2025-03-22 09:53 次浏览

信息摘要: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作为农业大省和经济强省,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农业现代化标杆的重要抓手。截至2025年,江苏已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市级园区为骨干的农业园区体系,覆盖全省农业大县和特色产业。然而,面对资源约束加剧、产业链协同不足等挑战,江苏亟需在“十五五”期间探索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作为农业大省和经济强省,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农业现代化标杆的重要抓手。截至2025年,江苏已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市级园区为骨干的农业园区体系,覆盖全省农业大县和特色产业。然而,面对资源约束加剧、产业链协同不足等挑战,江苏亟需在“十五五”期间探索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

一、江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1.发展基础与成效
江苏省已建成1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85个省级园区,核心区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0%以上,农业机械化率突破90%。园区通过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累计投入超180亿元,带动农业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12%。
典型案例包括无锡、泰州整市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射阳县依托区位优势打造的粮食与特色产业融合园区。
2.现存问题与挑战
管理机制待优化:部分园区仍依赖政府主导模式,存在运行成本高、市场活力不足的问题。
科技支撑需强化: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智慧农业装备应用场景有限,与新质生产力要求存在差距。
产业链协同不足:三产融合深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尚未普及。

二、“十五五”江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核心思路
1.总体定位与目标
以“科技驱动、全链融合、绿色循环、数字赋能”为核心,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园区集群。到2030年,实现园区核心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三产融合产值占比超50%,碳排放强度下降20%。
2.四大战略方向
科技创新引领:聚焦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领域,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推广“园区+高校+企业”合作模式,推动昆山玉叶智慧农业园等示范项目落地。
全产业链升级:培育“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体化链条,发展预制菜、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借鉴张家港常阴沙园区经验,探索“农业+文旅+康养”融合模式。
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种养循环+光伏农业”生态体系。射阳县可试点“秸秆—有机肥—绿色种植”闭环模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数字技术赋能:完善“苏农云”平台功能,推广5G、物联网在精准种植、质量溯源中的应用。东台五烈镇惜禾农业园的智能植保机应用经验可全省推广。

三、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1.优化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构建“一核三带多节点”空间格局:以苏南智慧农业核心区为引领,沿长江、沿海、沿运河布局特色产业带,打造20个县域级专业园区。
功能分区差异化:苏北重点发展粮食与生态循环农业,苏南聚焦都市农业与数字技术应用。
2.创新园区管理与运营机制
推广“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合作社参与”混合治理模式,探索园区管委会市场化转型。借鉴两河农业园区经验,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入股、订单农业等方式保障农民收益,激活主体积极性。
3.强化要素保障体系
土地政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试点“点状供地”模式,优先保障园区设施用地。
金融支持:设立省级农业园区发展基金,扩大“农业设施抵押贷款”覆盖面,鼓励发行绿色债券。
人才引育: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年培训专业人才超1万人次。

四、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
2.编制《江苏省“十五五”现代农业园区专项规划》,明确技术路线和考核指标,建立动态监测评估机制。
3.加强跨区域协作
4.推动长三角农业园区联盟建设,共享科技资源与市场渠道,共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5.深化试点示范
6.支持射阳、张家港等地开展“智慧园区”“零碳园区”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十五五”期间,江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以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全链融合、绿色转型和数字升级,打造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江苏样板”。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协同发力,更需在政策、技术、机制上实现突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江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