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 专题研究 > 休闲农业 > 休闲创意

旅游+农业:农区变景区 农事变体验

作者:lb时间:2025-03-24 14:50 次浏览

信息摘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区变景区、农事变体验”的农旅融合模式已成为激活乡村资源、重构乡村价值的关键路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农文旅融合,培育乡村新业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更将其列为“十四五”收官之年的核心任务。据统计,2024年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30亿人次,产值突破9000亿元,农旅融合不仅带动了产业链延伸,更成为传承农耕文化、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核心载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区变景区、农事变体验”的农旅融合模式已成为激活乡村资源、重构乡村价值的关键路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农文旅融合,培育乡村新业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更将其列为“十四五”收官之年的核心任务。据统计,2024年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30亿人次,产值突破9000亿元,农旅融合不仅带动了产业链延伸,更成为传承农耕文化、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核心载体。本文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创新模式提炼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系统展现农旅融合如何绘就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一、农区变景区:从生产空间到诗意场景的生态重构
1. 创意景观设计:农业资源的艺术化转型
传统农业通过科技与艺术赋能,转型为兼具生产功能与美学价值的文旅空间。典型案例包括:
 湖南湘西古丈茶园:以“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为核心理念,打造万亩茶园景观,茶农变导游,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全过程,带动周边民宿、餐饮产业链升级,实现综合收入超150万元。
 甘肃西固区金沟乡:通过“田园变公园”策略,将梯田改造为生态景观,发展蛇果采摘园、民宿集群,推动农业园区向综合度假区升级,形成“风景变钱景”的示范效应。
 此类实践表明,通过农作物轮作设计(如春季油菜、夏季荷田)与大地艺术装置(如稻田画、麦田迷宫),农田可成为“四季不落幕”的沉浸式艺术空间。
2. 文化遗产活化: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
古村落与非遗技艺的活化利用是农旅融合的文化内核:
 陕西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依托蚕桑文化打造农旅融合示范村,修复古建筑群并开发桑蚕研学工坊,游客可体验缫丝、织布等传统技艺,形成“文化IP+场景营造”的活态传承模式。
 浙江“千万工程”实践:通过“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工程,推动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例如桐庐莪山畲族乡引入稻田装置艺术,客流量同比增长120%。
 这种模式既保护了乡土记忆,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实现“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3. 基础设施升级:科技赋能的乡村服务
智慧农业与数字技术为农旅融合提供新动能:
 浙江绍兴谢塘镇“千亩梨园”: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场景,游客可实时查看梨树生长数据,参与“认养梨树+云直播”互动,形成“卖水果”向“卖风景”的转型。
 福建安溪数字茶旅: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茶叶溯源系统,游客扫码即可查看种植、加工数据,并参与线上“云采摘”活动,形成“线下体验+线上消费”闭环。
 此外,生态木屋民宿、星空露营基地等设施的建设,推动农业园区向“生产+服务”复合空间升级。

二、农事变体验:从劳动价值到情感共鸣的价值延伸
1. 农事教育:土地上的自然课堂
针对城市家庭与青少年群体,农事体验成为连接自然与文化的教育媒介:
 河北“八合一”融合模式: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温泉、民俗展演等资源,开发“农耕研学+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可参与插秧、收割等实践,形成“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的协同效应。
 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依托烟草产业与佤族文化,设计“非遗技艺+农事体验”项目,游客可参与传统耕作与手工艺制作,带动4340个行政村人均增收超1.8万元。
2. 四季经济:时间维度的资源裂变
以季节为轴线设计差异化体验产品:
 春季赏花经济:湖北龙凤镇围绕“赛龙舟”“庖汤节”等节庆,吸引3万游客参与,实现综合收入150万元,带动200人务工增收。
 秋季丰收庆典:安徽三瓜公社以“电商+民俗”为核心,举办丰收市集与美食节,南瓜电商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形成“农业+电商+旅游”融合业态。
 冬季民俗活化:黑龙江林胜村依托冰雪资源打造“冰雪田园”,游客可体验冰上拉网、鱼宴烹饪,实现“冷资源”向“热经济”转化。
3. 产业链延伸:从初级产品到文化消费
农旅融合需突破“卖原料”的局限,向文创与深加工领域拓展:
 浙江云和梯田:将稻米包装为“梯田故事”礼盒,附赠手绘农耕图与稻作文化手册,溢价率达300%,形成“农业+文创”融合业态。
 天津北辰区示范片区: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特色餐饮”产业链,民宿创收40余万元,带动农民吃上“旅游饭”。

三、创新模式:农旅融合的七大实践范式
根据2025年乡村振兴政策与典型案例,可提炼以下创新路径3:
1. 观光农业模式
以特色农作物为核心吸引物,如江西婺源篁岭“晒秋”景观,通过辣椒、玉米的视觉化陈列打造网红IP,年接待游客超百万。
2. 休闲农场模式
发展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农场。成都多利农庄引入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城市家庭可认养菜地并远程监控作物生长。
3. 科普研学模式
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自然课程。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在甘肃开展“科技助农”实践,通过中药资源研究与劳动教育结合,赋能乡村振兴。
4. 节庆IP模式
打造特色农业节庆。山东寿光蔬菜博览会以“蔬菜雕塑”为亮点,年吸引游客超200万,带动物流、餐饮产业协同发展。
5. 数字农业模式
应用区块链、元宇宙技术提升体验。福建安溪推出“数字茶旅”,游客可通过AR技术观看茶叶生长模拟过程。

四、挑战与破局:农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平衡
过度商业化可能破坏乡村原真性。建议借鉴云南沧源经验,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如稻鱼共生),划定开发红线,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2. 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机制
避免“资本下乡、村民失语”。陕西袁家村通过合作社模式,村民以土地、劳力入股,旅游收益按股分红,形成共建共享格局。
3. 科技应用与人才短缺的矛盾
农村数字化水平低,需加强政策引导。浙江“千万工程”通过“百生百村”计划培养乡村设计师,为农旅融合注入创新动能。
4. 品牌建设与差异化竞争
差异化是突围关键。安徽三瓜公社以“电商+民俗”为核心,避免同质化竞争,年营收超亿元。

    农旅融合的本质是通过“农业+”的多维创新,重新定义乡村的价值维度:农田不仅是粮食生产基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农事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从湖南古丈的茶园到浙江云和的梯田,从天津北辰的民宿到黑龙江林胜的冰雪田园,中国乡村正在书写“农区即景区、农事即体验”的振兴新篇章。未来,随着碳汇农业、元宇宙技术的深化应用,农旅融合必将为乡村振兴开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