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 专题研究 > 区域农业 > 农业发展

土地制度破局与重构:解锁乡村振兴的"造血密码"

作者:lb时间:2025-03-24 14:59 次浏览

信息摘要:

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叠加的历史性机遇期,土地制度已成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局的"牛鼻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提出"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顶层设计。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率超过15%,宅基地空置面积相当于3个上海市建成区规模,这些"沉睡资产"的激活与重构,正是解锁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能的"造血密码"。...

  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叠加的历史性机遇期,土地制度已成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局的"牛鼻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提出"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顶层设计。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率超过15%,宅基地空置面积相当于3个上海市建成区规模,这些"沉睡资产"的激活与重构,正是解锁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能的"造血密码"。本文基于多地改革实践,探讨土地制度破局与重构的战略路径。

一、乡村振兴中的土地制度困境
1.1 土地资产流动性不足
    浙江联众文旅集团投资近10亿元建设的乡村酒店、公寓等重资产项目,因集体建设用地无法抵押融资,导致资金沉淀严重,成为社会资本下乡的典型困境。数据显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模不足潜在总量的30%,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1.2 土地资源错配加剧
广东省调研显示,87%的乡村产业项目因用地指标限制难以落地,而同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率却高达18.6%。苏仙区老村委会、撤点学校等存量建设用地长期荒废,与蓬勃发展的民宿、加工厂形成尖锐矛盾。
1.3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政府、企业、集体、农民的比例约为4:3:2:1,农民主体地位尚未充分体现。四川成都土地股份合作社虽实现村集体资产3倍增长,但个体农户收益增幅仅30%,暴露出利益联结机制脆弱性。

二、土地制度破局的四大关键路径
2.1 产权体系重构:从模糊占有到清晰权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智慧确权"概念,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确权登记平台,解决历史遗留的权属纠纷。广东清远试点"三权分置"升级版,将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分离登记,允许使用权跨集体流转,激活了2000余宗闲置农房。
2.2 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壁垒
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郴州苏仙区将废弃村小用地入市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土地出让收益的60%返还村集体,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 宅基地退出机制创新:浙江德清探索"地票"制度,退宅农户可获得县城安置房购买资格,已盘活宅基地1700亩。
 承包地延包配套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30年新政下,江苏推广"确权确股不确地"模式,推动5.6万家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
2.3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塑空间价值
    自然资源部推动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广东佛山创造了"三生融合"新范式:通过零散建设用地归并,腾挪出15%的产业用地;生态修复形成的碳汇指标交易,为村集体年创收超500万元。这类空间重构使土地功能从单一生产向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拓展。
2.4 土地金融赋能:激活资本属性
    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创新"土地经营权+预期收益"组合抵押模式,使农业企业融资成本降低40%。浙江试点"土地发展权证券化",将整理节余指标打包发行ABS产品,已吸引12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

三、制度重构的实践创新
3.1 苏仙区"农地入市"激活产业动能
    通过建立"村级收储—区级统筹—市场配置"三级入市机制,将13宗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坳上镇利用废弃砖厂用地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带动2000亩楠竹种植基地发展,形成"原料—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3.2 成都"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
    农户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由村集体统一招商运营。温江区某合作社将分散的430亩耕地整合后引入智慧农业项目,土地产出效益提升3倍,农民获得"保底租金+二次分红"双重收益。
3.3 广东"点状供地"破解用地困局
针对乡村旅游项目用地碎片化特点,创新"建多少、转多少"的点状供地政策。清远某民宿集群项目仅转化8%的土地为建设用地,却带动周边2000亩农地增值,创造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四、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4.1 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
 建立跨区域指标交易平台,允许经济发达地区购买欠发达地区的节余指标,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全国性再分配。
 探索"混合用地"制度,在乡村文旅项目中实行农业用地与商业用地的弹性转换。
4.2 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 推行"532"收益分配模式:土地入市收益的50%用于村民社保,30%投入乡村产业,20%作为集体发展基金。
 建立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制度,将超额收益部分用于区域性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4.3 强化制度供给与风险防控
 制定《农村土地市场交易管理条例》,明确入市范围、交易程序与纠纷解决机制。
 建立土地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对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行财政贴息与风险共担。
4.4 推进配套制度改革集成
 将土地制度改革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联动,允许村集体以土地资产入股国有企业。
 建立"人地钱"挂钩机制,将土地指标分配与人口城镇化率、财政转移支付相结合。

    土地制度的破局与重构,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发展逻辑。从"资源"到"资产"的产权觉醒,从"死资产"到"活资本"的价值跃迁,从"单向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功能蜕变,这场深刻的制度变革不仅释放出万亿级的经济潜能,更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书写着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随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地实施,一个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