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 专题研究 > 区域农业 > 农业发展

农光互补实现土地双重利用的核心路径分析

作者:lb时间:2025-03-26 13:52 次浏览

信息摘要: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农光互补模式以"光伏-农业空间耦合系统"为核心架构,通过三维空间重构与技术创新协同,构建起"发电+农业+生态"的复合价值体系,成为破解土地资源约束、推动绿色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农光互补模式以"光伏-农业空间耦合系统"为核心架构,通过三维空间重构与技术创新协同,构建起"发电+农业+生态"的复合价值体系,成为破解土地资源约束、推动绿色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一、三维空间重构技术体系
1、光伏农业垂直分层布局
    农光互补通过将光伏板架设于农田上方,形成“上层发电、下层种植”的立体结构。例如,光伏组件最低点距地面需高于2.5米,南北方向间距大于1米,以保证农作物获得必要的光照和通风条件。这种设计既避免了土地性质变更,又充分利用了原本闲置的空中空间。
2、地形适应性改造
    针对坡地、盐碱地等低效土地,通过光伏支架技术实现土地价值激活。如陕西宜川采用大跨距悬索支架,适应复杂地形的同时保证农作物采光率超70%。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光伏支架基桩深入沙层2.5米,机械固沙效果相当于传统草方格3倍耐久性,板下滴灌种植梭梭、沙拐枣等耐旱灌木。

二、技术创新优化农业环境
1、光照调控
    通过可调节光伏板角度、反光膜技术(如云南咖啡种植项目)或透光率定制组件(如光伏农业大棚),平衡发电与作物采光需求。例如湖北襄阳南瓜基地通过低矮支架设计,保证南瓜正常生长。
2、微气候调节与资源循环
    光伏板可减少紫外线直射和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局部气候条件。在干旱地区,这种遮阴效应有助于提高土壤保墒能力,促进作物生长(贵州咸宁平菇基地湿度稳定在70-80%);
新疆吐鲁番艾丁湖项目通过光伏板冷凝水收集系统,年均收集大气凝结水18L/m²,用于滴灌板下牧草,水分利用效率提升62%。

三、产业协同:农业增效与能源转型的双向赋能
   农光互补不仅是一种技术模式,更是一种产业协同机制,通过农业与光伏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1、农业产业链升级
 高附加值作物种植:光伏板下的遮阴环境适宜发展特色农业。
优先种植叶菜类(如菠菜)、菌类(如平菇、羊肚菌)、中药材(如黄芪)等低光照需求作物。例如:
湖南高陵镇在光伏板下种植羊肚菌、黄芪,亩产值提升30%;
山东鄄城光伏电站种植地瓜、萝卜,亩产达4000斤。
 循环农业模式:部分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畜牧养殖结合,利用板下空间饲养家禽或种植饲草,形成“光-农-牧”循环体系。
产业融合创新模式:结合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等场景,如海南文昌光伏项目打造「万吨蔬菜种植基地+绿电供应」的产业链。
3、能源供给与农村经济振兴
光互补项目通过并网发电为农村地区提供稳定电力,同时通过土地租金、务工就业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例如,甘肃金川区东湾村通过“光伏+农业”模式,盘活400亩荒地,年增收超12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4、区域能源结构优化
农光互补项目可缓解电网峰谷压力,减少“弃光”现象。根据国务院政策,多能互补模式(如农光、渔光)通过优化电能质量,提升了电网调节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四、政策与利益协同机制
  政策支持是农光互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保障,而土地法规的严格执行则是规避风险的核心前提。
1、土地合规管理
 土地性质限制:明确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鼓励在荒漠、戈壁等非耕地区域推广农光互补1117。
 节约集约导向:广西等地要求光伏项目用地集约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节地技术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干扰17。
严格执行「农业产值不低于同类土地80%」等政策(如湖南新规),避免「重光轻农」。例如山东枣吕村光伏电站配套种植大豆,土地年纯收入近3000元/亩。
2、政策审批优化
国家能源局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农光项目审批流程,允许高效农业光电系统直接接入国家光伏发电网络。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如海南一线光伏公司获政策支持后推出「光伏线」等创新产品,吸引5家企业合作。
3、 补贴与金融支持
国家通过电价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项目初期投资成本。例如,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农光互补纳入重点支持范畴,推动其经济性和可复制性。
4、 生态保护红线
项目需兼顾生态修复目标。例如,湖南部分农光互补项目通过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微气候,促进了退化耕地的生态恢复。

五、挑战与优化路径
    尽管农光互补前景广阔,但仍面临技术成本高、政策执行差异、农民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未来需从以下方向突破:
1.技术创新降本:研发轻量化、透光率可调的光伏材料,降低设施建设成本。
2.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农民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模式,通过“保底收益+分红”增强农户积极性58。
3.标准化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农光互补技术规范,避免因设计不当导致农业减产917。

   农光互补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政策保障,成功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农业现代化与能源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普及与政策体系的完善,农光互补有望在更多区域推广,成为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协同推进的重要抓手。其核心路径的持续优化,不仅关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