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 专题研究 > 区域农业 > 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链,升级,农业生产,服务,转型实践

作者:lb时间:2025-03-28 14:52 次浏览

信息摘要: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国农业正从传统“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转型,全产业链升级成为破解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关键路径。通过延伸链条、融合服务功能,农业不仅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增值跃迁,还催生了乡村电商、农旅融合等新业态,推动质量竞争取代数量竞争的市场新格局。...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国农业正从传统“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转型,全产业链升级成为破解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关键路径。通过延伸链条、融合服务功能,农业不仅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增值跃迁,还催生了乡村电商、农旅融合等新业态,推动质量竞争取代数量竞争的市场新格局。以下我们将从路径探索、核心逻辑与破局对策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全产业链升级的路径探索:从生产到服务的价值延伸
(一)农产品加工:突破初级生产的价值瓶颈
传统农业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且抗风险能力弱。发展精深加工可将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例如黑龙江通过玉米、大豆、水稻加工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加工转化率提升至70%以上。政策层面,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加工技术攻关,并设立专项基金,如河南漯河打造“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模式,建设国家级食品研发平台,推动农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二)乡村电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市场链接
乡村电商缩短流通链条,助力农产品直达消费者。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5000亿元,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普及率达60%。技术赋能方面,山东寿光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草莓亩产提升120%,福建“智农联”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则整合蛋鸡、果蔬等产业生态,推动供应链集群发展。农业农村部实施“互联网+”出村进城工程,建成200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县,有效解决“最初一公里”问题。
(三)农业旅游:激活乡村资源的多元价值
农旅融合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休闲功能。例如榆林“耘梦里田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2万元;广东连平县通过“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总包服务,打造山区特色农旅融合示范区。目前,全国已创建1000多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发创意农业、教育农园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文旅产业价值叠加。

二、质量竞争: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逻辑
(一)农产品从“数量扩张”到“品质优先”的市场转向
     消费升级倒逼生产端标准化和绿色转型,构建"技术+产业+生态"协同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品控,同时建立"政府补贴+消费券"联动机制(如欧盟"蓝天使"认证模式),最终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与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高端化与品牌化的突围路径
建立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实施从种植端到消费端的全程质量管控;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重构生产模式;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情感共鸣的品牌叙事;构建"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机制,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全链条创新实现突围。例如,黑龙江开发大豆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精深加工占比提升至45%;凯盛浩丰集团通过现代设施农业全产业链运营,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凸显工业技术与农业融合的优势。江苏以“土特产”为核心拓展产业链,山东单县通过羊肉汤产业集群实现传统美食品牌化,年产值超百亿元。

三、挑战与对策:全产业链升级的破局关键
(一)产业链协同不足与利益分配矛盾
部分环节脱节导致优质原料难以转化为高端产品。可推广“链主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如黑龙江合股经营使农民分享40%增值收益;山东平原农商银行通过“1+N”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缓解资金压力。
(二)技术与人才短板
数字化、生物技术等投入不足制约升级。中央财政计划2025年投入300亿元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全国建成120个农业科技园区,孵化企业超2000家。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年培训500万人次,重点培养数字农业人才。
(三)市场风险与生态平衡
盲目扩张易导致资源浪费。山东利用物联网预警市场波动,榆林通过甘薯脱毒育苗技术实现亩产提升30%并减少污染。全国已建成2.3亿亩绿色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推动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是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从山东寿光的科技赋能到河南漯河的“三链同构”,从黑龙江精深加工到福建数字化转型,中中国农业正以质量竞争为导向,重构价值链、激活新业态。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技术突破与利益共享机制,让全产业链升级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