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 专题研究 > 区域农业 > 农业发展

整村运营:唤醒“沉睡资源”的乡村蝶变密码

作者:lb时间:2025-09-17 15:12 次浏览

信息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一种系统性、市场化、可持续的新模式正悄然崛起——整村运营。它不再停留于局部改善或单一项目带动,而是将整个村庄当作一个有机生命体进行整体性运营,真正唤醒了那些“沉睡”的乡村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资产”。...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一种系统性、市场化、可持续的新模式正悄然崛起——整村运营。它不再停留于局部改善或单一项目带动,而是将整个村庄当作一个有机生命体进行整体性运营,真正唤醒了那些“沉睡”的乡村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资产”。

    从“输血”走向“造血”,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振兴”,整村运营正在重构乡村发展的底层逻辑,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一、破局之道:整村运营的核心内涵

    整村运营是一种以村庄为基本单元,通过整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等多元要素,进行系统规划、整体开发与专业运营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空间整体性、主体协同性与时间延续性。

1. 空间整体性:告别“头痛医头”的碎片化开发

    通过统筹整合农房、土地、山林、文化等全域资源,形成统一的“资源资产包”。例如,上海东厍村引入专业团队对全村农、林、田、水进行统一规划,拒绝“挑肥拣瘦”的开发逻辑,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2. 主体协同性:构建“村集体+企业+村民”的命运共同体

    浙江临安要求运营商必须整村运营,避免资本仅追逐单体项目利润而忽视村民利益,推动形成多方共赢的乡村发展格局。

3. 时间延续性:拒绝“赚快钱”,聚焦长效收益

    专业运营商与村庄长期绑定发展。如“满山乡遇”团队在东厍村投入3000万元进行改造,通过多元业态组合确保可持续回报,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富”。

> 案例点睛:苏州树山村通过17年持续运营,从普通山村蜕变为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的网红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5万元,其成功关键在于村企共建的“长期主义”逻辑。

 

二、逻辑重构:整村运营的三重变革

    整村运营带来的不仅是发展模式的转变,更是对乡村资源、产业与治理逻辑的深度重构。

1. 资源变资产:从闲置浪费走向价值跃升

    通过产权改革、全域盘活与数字赋能,整村运营让“死资源”活起来:

- 产权破冰:浙江衢江区推行宅基地“三权分置”,允许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激活沉睡资产。

- 全域盘活:奉贤李窑村流转百余栋农宅,由中青旅打造“芳华李窑”文旅品牌,废弃房屋变身高端民宿集群。

- 数字赋能:绍兴建立“两山银行”云平台,实现资源线上建档、评估、交易,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2. 产业生态化:从同质竞争走向多元共生

    整村运营推动乡村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化、融合型方向升级:

- 一产提质增效:陕南沔浴河村推广稻-菜轮作和富硒种养,亩产值突破万元;浙江青山村将污染竹林转化为生态研学基地,村民人均收入达3.2万元。

- 二三产融合创新:江苏周庄香村·祁庄打造“年代秀”主题民宿,客房单价达1200元/晚;昆山计家墩村以轻资产模式吸引50+文创业态,年租金收入超500万元。

- IP差异化突围:苏州开弦弓村依托费孝通《江村经济》IP打造研学基地,文旅收入年增25%;淄博红叶柿岩借万亩红叶资源,建成综合型旅游区。

- 链条延伸:福建某村将茶叶种植与茶器制作、茶道体验结合,开发伴手礼系列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

3. 空间优化:从无序利用走向功能重组

    整村运营注重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功能性,推动乡村空间从“低效闲置”走向“高效集约”:

- 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生产、生态、文化等功能区,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 微更新: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保留乡村特色风貌,避免“千村一面”。

- 基础设施升级:推动道路、供水、排污、网络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产业落地提供支撑。

4. 治理协同化:从零和博弈走向利益共享

    整村运营推动乡村治理机制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 村民主体激活:临安指南村运营师周静秋开发“打麻糍”体验项目,村民年营收近70万元,实现“体验促销售”的良性循环。

- 科学分配机制:安徽广德茅田村建立“土地租金+经营分红+就业工资”多元收益渠道,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浙江余杭永安村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水稻亩产值从2000元升至6000元。

- 决策赋权改革:建立村集体、企业、村民代表组成的运营管委会,保障村民知情权、监督权,避免“替村民做主”。

 

三、突破瓶颈:整村运营的进阶路径

    尽管整村运营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亟需系统性突破。

1. 人才技术断层:培育“乡村运营师”队伍

整村运营需要懂规划、懂运营、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浙江已开设专项培训计划,同时通过“周末工程师”“技术入股”吸引城市人才下沉。

2. 产业同质化陷阱:拒绝盲目复制

避免盲目照搬“民宿热”“农家乐热”,应开展资源多维评估(生态/文化/经济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

3. 利益分配失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防止资本侵蚀或平均主义,如余杭区要求运营商签订“对赌协议”,营收达标方可获奖励,确保村集体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四、未来展望:乡村逻辑的重构方向

    整村运营的本质,是对城乡要素流动通道的重塑。其终极目标并非打造旅游景点,而是构建自循环的乡村经济系统:

1. 从“输血”到“造血”:构建可持续的乡村经济体系

    上海青浦岑卜村引入专业公司运营,预计村集体年增收100万元,告别政府单方面投入模式,实现可持续“造血”。

2. 从“单体网红”到“全域振兴”:推动乡村发展“全域联动”

    苏州计划2027年前打造30个整村运营示范村,推动“单点突破”转向“全域联动”,实现乡村整体面貌提升。

3. 从“传统农耕”到“数字生态”:探索智慧乡村新路径

    未来应探索“智慧乡村平台+轻量化应用工具”,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市场响应能力,避免脱离实际的技术堆砌。

> 实践启示:浙江临安洪村村从“四无村”跃升为“百万强村”的核心经验,在于坚持“运营商不能只赚项目的钱,而要让整村活起来”。

 

结语:乡村的出路不在复制城市,而在唤醒乡土的生命力

    整村运营正将乡村振兴推向更深层次的变革——它不仅是空间改造或产业引入,更是对乡村价值生成逻辑的重构。当资源在市场化整合中焕发新生,当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当千村一面被个性IP取代,乡村才能真正走出符合自身禀赋的振兴之路。

    这场静悄悄的变革证明:乡村的出路不在复制城市,而在唤醒沉睡于乡土中的独特生命力。而这把唤醒之钥,正握在整村运营的创新实践中。